传承非遗文化,讲好长乐故事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 2024-03-26   

近年来,长乐区坚持落实《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持续开展非遗挖掘、保护,传承、推广和扶持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0项;各级非遗传承人56人,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9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5个,遗展示馆1个。

一、推动非遗创造性保护

1.加大非遗人才的保护和培育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培训,不断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以及综合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创意能力,加快推动长乐区海丝文化、乡村文创等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

2.持续开展区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评定。目前长乐区已公布五批区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名录。不定期聘请召集专家,对申报参评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评审,加快区级非遗项目申报及传承人申报进度,力争提升更多省市非遗项目。

3.完善非遗展示设施建设。推动全区建设一批乡村非遗传习所、非遗传承示范基地、非遗传承示范学校。通过非遗展示馆及闽剧馆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同时通过“常来长乐”“云游长乐”各媒体平台向外推送宣传。

二、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

1.积极参加省市非遗展演活动。通过拓宽传播渠道,不断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长乐非遗“走出去”。组织特色代表性非遗项目参加福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农民丰收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和中国旅游日等活动,推出长乐非遗旅游线路以及特色非遗项目。推动长乐高楼米线项目亮相世遗大会现场,参加福建省“非遗过大年”活动。2023年厚福古闽祈福非遗(塔骨神将)项目参加福建春晚录制。

2.常态化开展非遗进古街古厝、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等活动。为培育非遗在城市中传承发展的土壤,促进非遗在城市社区、古街古厝、景区景点、校园广泛传承传播,利用传统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选定群众参与度较高的传统戏曲闽剧、传统技艺“高楼米线”以及传统医药“偏瘫疗法”等示范项目开展非遗技艺展演、非遗作品展示、非遗项目互动体验、民俗文化等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氛围。

3.促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在保护中让非遗“活”起来。在旅游线路设计与建设乡村游客服务中心中注入特色非遗文化,完善优化乡味长乐、技艺长乐两条非遗旅游线路;打造鱼丸品牌IP“美猴丸”,开设2家“美猴丸”品牌授权店;将非遗特色产品引入旅游集散中心,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口碑,推广非遗品牌形象。2023年,在下沙滨海旅游度假区举办首届冰饭生活文化节,活动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冰饭为元素,融合“乐动长乐”本土音乐文化品牌,发挥商业、文创、音乐、旅游叠加效应,提升消费体验和滨海旅游知名度。

三、打响特色非遗文化品牌

1.巩固“闽剧之乡”金字招牌。推出《长乐状元》《金薯传奇》《私情公案》《杏林始祖》等闽剧精品。建设闽剧馆,常态化开展闽剧展演活动,原创闽剧《金薯传奇》参加“迎世遗、传文脉”福州市第25届戏剧汇演优秀剧目展演和福建省第28届戏剧汇演会。

2.打响“三溪夜赛龙舟”金字招牌。2022年,“三溪夜渡龙舟文化习俗”成功入选福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6月,举办夜赛龙舟暨乡村摄影文化节,三溪夜赛龙舟活动面向全球特别直播,同时进行中英文、VR视角等直播报道,全网观看量超600万次。2023年,长乐区汇泉龙舟俱乐部代表福州市参加福建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龙舟比赛,获得4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的好成绩。

3.擦亮“武术之乡”金字招牌。“注重“全国武术之乡”的品牌建设,打造地方特色体育品牌赛事,持续举办“郑和杯”福州市长乐区武术邀请赛和武术“六进”活动,2023年5月,组队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武术之乡比赛,共获得金奖9个、银奖5个、铜奖4个和1个功力展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