佾舞入选福建省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名单
发布时间: 2022-09-29   




1.png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福建省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和评审工作。经专家评审、评委会审议并报厅务会研究审定,提出了福建省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名单共62人。


现将福建省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自2022年9月23日至29日。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进行实名反映(以邮戳或邮件日期为准),逾期不予受理。


受理单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通讯地址:福州市鼓楼区东水路76号

邮政编码:350001

电子邮箱:fysfyc2021@163.com


特此公告。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年9月23日


 

2.jpg

3.jpg






4.jpg


福 清 佾 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闽都大地,构成了福州这座千年古城特有的文化魅力。在历史长河中,源自河洛“六代乐舞”的佾舞熠熠生辉。

佾舞成于上古时代,承于周公制礼作乐,大成于后世祭孔乐舞而全国普及,迅速发展于北宋徽宗时期福清人刘诜奉旨制作的“大晟乐章”而载入《宋史》,并沿传至今,被誉为“大国之礼”。


微信图片_20220929143437.gif




延续千年的礼乐文化


6.jpg   7.jpg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最早源于远古氏族的祭祀仪式。中国夏商周时期,出于巩固统治需要,古代先贤及统治者十分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一整套礼乐制度,并通过礼乐教化、维护人伦和谐。

随着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历朝推崇孔子,祭孔礼乐逐渐成为规格上层的吉礼,被称为“国之祀典”传承发展至今。如今,礼乐文化不仅为中国成为“礼乐之邦”奠定了基础,也逐渐走向世界,推动着中国文化的传播交流。


8.jpg   9.jpg

(图为2021年在福州文庙展示非遗项目佾舞)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从远古先哲到盛世贤者,知礼节而明智、国礼昭兴,集诗、礼、乐于一体的佾舞,则是中国的五大古礼之首。2021年,福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上,一段佾舞表演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它的高雅、肃穆,无不传递着华夏文明悠悠千年的风韵与气度。




六代乐舞,大国之礼


10.gif


佾舞源自河洛的“六代乐舞”。三千多年前,周公在洛水之滨营建洛邑,开始制礼作乐,整理并继承了前代遗存的乐舞,统称“六代乐舞”,将其定为国家最高等级的乐舞,用于国家大典和宫廷祭祀活动,是公祭天地、社稷、先圣先师和迎接月令节气的重要礼仪,也是古代呈献给尊贵国宾的最高国之大礼。


11.jpg


祭孔佾舞的历史比祭孔还要长。据《礼记》中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学校每年于四季释奠先师,表示尊师重道之意,因此,远在孔子诞生前,周公“制礼作乐”就已经有佾舞。

汉明帝年间,官方开放地方祭孔,由中央太常机构统一建制管理,佾舞开始向全国州县推广普及,形成官方集体传承行为,清乾隆木刻版《福清县志》对佾舞(即大晟乐舞)就有详细记述。虽然佾舞自汉朝即有,但现今所存的佾舞舞谱只有明、清两代。


12.png   13.png


祭孔乐舞,亦被称为佾(yi)舞,即古代行列人数相等的雅乐舞蹈。佾(yi四声)即行列之意,代表舞蹈时每行每列人数,也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西周礼乐制度等级分明,根据被祭祀者的地位和阶级,而有不同的规制:天子八佾,舞蹈人数六十四人;诸候六佾,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十六人;士二佾,四人,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级别的歌舞。


16.gif


佾舞,即佾礼,亦称乐舞,来自宗庙宫庭的雅乐舞蹈,舞者则被称为“佾生”。佾舞分为“初献礼”“亚献礼”和“终献礼”,统称三献礼。每一献礼由三十二个舞姿构成一个乐章。三献礼咏唱三章四言八句歌词,配合九十六个舞姿。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即所谓的“一字一舞”,体现了儒家礼乐精神中天地道序、中正和谐的精神内涵。

除了初献、亚献、三献之礼及图谱口诀以外,佾舞还包含了古八音乐器,北宋大晟雅乐,古诗词吟唱、成人礼、拜师礼等孔学六艺内涵,以及绕襟服、三才冠等服饰,翟、籥等舞器。


17.png


与宫庭乐舞相同,佾舞也有文舞和武舞之分。文舞武舞象征着文治、武治两种纺统治方略,成为华夏礼教的正统仪典,它们总称为六代之乐,是有别于民间俗乐的神圣“宫廷雅乐”。

表演时,文舞右手执羽,常用雉尾,左手执籥,即短笛形的竹管,分别有立容、立声之意。每个动作皆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是诗礼乐一体的文化表征。而武舞则称干舞,舞者持干(盾牌)戚(斧钺)而舞。


祭孔佾舞承袭了夏禹时代的大夏之舞,由朝廷颁定,随着历代宫廷礼乐和舞蹈的调整而变动。其舞蹈在思想内容方面集中体现了德,在形式方面,突出体现了礼,具有独特含义和文化象征。




 孔子与佾舞的著名“交集”


孔子继周公之志,重视礼乐,但佾舞并不是专为祭孔而产生的舞蹈,不过孔子与佾舞却有过一段著名的“交集”。古有云:礼正,则天下定,礼偏,则天下乱。春秋战国时期,鲁昭公季氏身为诸侯却故意打破规矩,擅用天子规制,设置了八佾(8行8列)的大型舞乐队。


91.gif


孔子谈到季氏时说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段话被记录在了《论语》当中。是孔子慨叹季氏的背礼,以喻后世,僭越之道起于微小,现代人常用其衍生义表达不可容忍,但少有人知道这句话与佾舞间的渊源。 





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福清自古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佾舞和福清有着很深的渊源。福清礼乐人才辈出,北宋大观三年(1109),大晟府乐师、福清人刘诜负责编撰的《大晟乐章》,被宋徽宗定为国家正乐,颁行天下。

次年八月,由刘诜主持编撰的《大晟乐书》对唐宋以来国家乐理与乐制进行全面总结,是中华民族礼乐史上一项重大成果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载入《宋史》、明《泮宫礼乐疏》、清《四库全书》而流传至今,成为当今各地孔学礼乐研究不可或缺的教科书。


92.png93.jpg




海峡两岸深度融合与接力传承


94.jpg  95.png


近年来,大陆与中国台湾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和频繁。1893年,福建巡抚刘铭传主政台湾,携礼师、乐师、舞师赴台北孔庙传礼,周礼佾舞便由福建传入台湾,并在当时由官府推行传承。佾舞是两岸共同文化血脉的铁证,是具有特色的中国元素,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后,强制推行日式佾舞。1968年,为挽救佾舞濒临失传之式微,下令废除清制佾舞并改行明代汉式佾舞,成立了以孔子第77代嫡长孙孔德成奉祀官为总召集人的“祭孔礼乐工作委员会”。


96.png


2012年7月,两岸人士共同努力下,在福清成立了立达孔学会。以传承“周礼佾舞”为抓手,致力于两岸孔学文化的薪火相传。这是60多年来首次“文化回归”和两岸孔学文化深度融合的成果,极具重要里程碑意义。

当年,中国台湾佾舞主要代表性传承人庄汶浈老师还专程来到福清讲解,传授“周礼·佾舞”学科理论和术科技能的规范动作,振兴了海峡两岸佾舞礼乐一脉相承和深度融合。通过立达孔学会不懈努力,在台北佾舞传人庄汶浈老师的帮助和教授下,明代汉式佾舞的传承实践从台北反哺福清,并得以重振。


97.png  98.png

2014年9月28日,首届海峡两岸联合祭孔大典在福州文庙隆重举行,是海峡两岸规模最大的联合祭孔活动。




 再续历史使命,彰显礼仪之邦



99.jpg


作为中国数千年历史的礼仪核心,佾舞不仅是中华礼仪之邦的重要佐证,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佾舞由周朝时到如今传到韩国,唐代跨海到日本,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汉文化圈,也逐渐向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深远影响。佾舞的传承和实践,不仅奠定了华夏“礼仪之邦”之美誉,开启了丝绸之路文化外交的先河,同时也奠定了佾舞礼乐本具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


991.jpg


近年来,我市启动了恢复传承“周礼佾舞”的保护计划,先后拨巨资用于恢复和传承周礼佾舞,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有力促进了佾舞传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传承“周礼佾舞”再续历史使命。


992.jpg


2013年9月,福建省文化交流团应邀赴台北孔庙祭孔交流。2015年,福清佾舞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文化元素,应邀赴泰国、柬埔寨参加“中国福建周”和澳门“福建文化节”,率全国之先河赴境外表演周礼佾舞。


993.jpg


2016年,该团再次应省港澳办和省非遗保护中心邀请,赴香港参加“福建非遗特色文化展演”。同年7月,首届佾舞传承研讨会在福清举行。而后,2018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月以及2021年福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中都有佾舞的表演。




994.jpg

(2014年5月,延安中学师生以六佾舞在文庙举行祭孔)


与此同时,“非遗项目佾舞进校园”也成为了近年来在当地大力推广的文化项目。目前,我市有多所中小学校都开办了佾舞表演或培训机构。通过传承佾舞礼乐文化,不断展现佾舞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体验到古老礼乐的魅力。 


995.png

(礼乐文化走进校园)



2017年1月,佾舞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10月,佾舞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0年5月,佾舞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佾舞再次为公众所聚焦。


承载五千年文化血脉与民族基因的佾舞礼乐,作为国礼流传千年至今,早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不仅是中华礼仪之邦的重要佐证,更是民族智慧的瑰宝、优秀文化的衣钵。其所承载的华夏之礼延绵至今,无论是对国家社会或个人而言,都是传承历史文化与启发生命智慧的无价宝藏,值得世世代代珍惜。



非遗/  知识窗


佾舞要怎么去欣赏呢?


通常演出者左手执插有三根雉(zhi四声)尾羽毛的龙首髹木——翟(di二声),右手执竹类笛乐器——龠(yue四声)。佾生献舞时,左手横拿龠(yue 去声,形状像箫的一种古代乐器)在内,象征平衡;右手直拿翟(古代乐舞所执雉羽)在外,象征正直。龠翟结合,表达阴阳和谐的天地秩序。


998.gif,  999.gif


一般文化交流、喜庆表演,使用初献礼,国宾可使用亚献礼,先祖先师天地享祀终献礼。且佾舞通常不会对着人呈献,而是对天空或孔子圣象行献礼,且观礼者须在佾舞方阵的后方观礼。


微信图片_2022092914373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