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人杰◇拯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一代传奇人物黄乃裳
发布时间: 2022-03-02   

微信图片_20220518105459.jpg

中国近代史

是一部充满灾难的屈辱

为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各阶层人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困惑与希望的交织

黑暗与光明的搏击

构成了一幅

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图片

坂东六叶祠,原名福建省江夏虎丘黄氏祠堂,始建于北宋初年,是典型的中原皇宫式祠堂建筑风格。民国时期,重建于闽清六都墘上里(今坂东镇乾上村)。六叶祠人文荟萃,群贤辈出。古有“两朝双宰相”“一代五状元”。近代还有民主革命家、民族英雄、华侨领袖黄乃裳先生,是有名的闽之望族。
 
图片

说起黄乃裳,他可谓一代传奇式的人物。他的一生多姿多彩,集革命家、社会改良者等诸多身份于一体,于近代中国和南洋遗泽深远。

图片

黄乃裳,晚号退庵居士。出生于福州府闽清县六都湖峰村,家中世代务农,其父兼为木匠,家境贫寒。黄乃裳少年时半耕半读,以奉养家庭。

图片   图片

 
1866年,少年黄乃裳在六都教堂薛承恩牧师带领下,正式受洗归入基督。黄乃裳在基督教美以美会服务多年,在教会期间,黄乃裳有感于教会中缺乏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文人学士和上流社会人才,因此他决定走上传统的科举道路,通过科举仕途来扩大基督教的影响。
 
1877年,黄乃裳以第二名中了秀才。1894年,黄乃裳以第三十名中举人。那一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黄乃裳深感国家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社会堕落。于是他开始积极思索,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出路问题。
 
图片

1895年,47岁的黄乃裳赴京参加会试期间,结交了康有为、粱启超。他赞同并接受了变法维新思想,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1896年,在福州创办了福建最早的报纸《福报》,鼓吹维新。变法失败之后,遭清政府通缉,黄乃裳只好乘船赴上海避难,旋即回闽。
 

图片


黄乃裳回到福建后,念及福建民生困难,他想到前往南洋寻觅可以移民垦殖的地点,一方面为穷困的同胞开辟生活的路径,另一方面也为逃避慈禧的专制统治。
 
图片
 
1899年,黄乃裳举家来到新加坡,并担任《星报》主笔。在此期间,他到马来亚、苏门答腊、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勘察移民点。1900年,黄乃裳带着几个亲人来到英属砂捞越,开始实施他的宏大觅地拓荒计划。历经千辛万苦,黄乃裳终于在拉让江找到了垦地,并在河边建了“亚答厝”(草房)。
 
垦地找到后,黄乃裳就回国,在闽清、古田、闽侯等地招集了1000多个垦民,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工作。他与大伙同吃同睡,一同伐木垦地。经他苦心经营,诗巫新福州垦地初具规模。
 
图片

当年黄乃裳带领乡亲来南洋开垦场时,曾向砂捞越当局借了四万元的债给大伙当船费。过了几年,当局向黄乃裳讨还。因一时资金周转不过,黄乃裳向他们申请延迟还贷。当地政府对黄乃裳屡次不准在垦场内设赌场、卖鸦片早就有意见,就想趁机要挟他。被黄乃裳断然拒绝。
 
就这样,黄乃裳告别了自己苦心经营五年的新福州垦场,离开了砂捞越。为了垦场的生存,1904年,黄乃裳告别为之奋斗四年的“新福州”,悄然回国。
 
图片
 
黄乃裳回国后,在上海会见了旅沪闽籍学生以及宋教仁、蔡元培、马相伯等人。1905年受聘主办厦门《福建日日新闻》,因美国吞并菲律宾后严格限制闽人移民菲律宾,黄乃裳在报纸中抨击了美国政府,导致报纸被罚停刊,复刊后更名为《福建日报》。
 
图片

1906年,黄乃裳在新加坡会见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此后他在国内外各地宣传革命,抨击康梁的保皇说。
 
1911年,黄乃裳任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年底,同盟会在福州发动起义,黄乃裳召集30多名学生组成炸弹队,配合民军作战。福州体育会、南台商团等成员三百多人齐集仓山的福建同盟会会址,准备进城援助。黄乃裳带领大队人马冲向花巷民军总司令部,在市民的积极配合下,清军投降了,福州光复。福州辛亥光复后,成立了福建军政府,黄乃裳出任省交通部部长。

图片
 
图片

然而在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后,黄乃裳愤而辞官,回到故乡闽清,从事公益事业。 晚年,他致力于绿化造林,兴修水利,创办学校,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图片


纵观黄乃裳生平所从事各项事业,皆以“利他主义”为宗旨,“惟对天对人,矢志尽我余生,抱‘利他主义’,至于入墓之日,不敢偷活苟且而已。”在近代中国大变革的时代浪潮里,这一思想价值不容低估。他是一位近代中国言行一致的爱国者,勇敢执着探索和坚韧不拔坚定的革命者。
 

图片


惟对天对
矢志尽我余生
抱利他主义
至于入墓之日
不敢偷活苟且而已
黄乃裳先生用他的一生
践行了自己的铭言
他是华侨的楷模
亦是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