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我市十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
发布时间: 2024-09-13   


       近期,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对外公布了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名录,此举标志着福建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领域取得了关键性进展。该名录汇集了84项具备显著地域文化特征和丰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内容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多个门类,为福建省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此次推荐目录中,福州市共有十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

       福州的十项非遗项目承载着丰富的闽都文化内涵。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州木雕(闽侯)、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展示类项目不仅展示了福州丰富的手工艺文化,还为游客提供了亲手体验和学习的机会,增强了旅游体验的互动性和教育性,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福州评话、闽剧、十番音乐(连江)表演艺术类项目通过在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中的常态化表演,这些表演艺术类项目丰富了市民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使市民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和艺术氛围。咏春拳、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畲族服饰文化传承与体验类项目通过展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福州多元文化的机会,增强了旅游产品的文化深度和吸引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福州非遗通过与旅游的融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多样性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为本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福建省的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入选项目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01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用特种工艺造型茶或经过精制后的绿茶茶坯与福州盛产的优质茉莉鲜花窨制花茶的传统工艺。其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已有近千年历史。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该技艺目前已有多家非遗工坊及生态观光茶园,设施完备,具有一定规模,集工业生产旅游与非遗宣传于一体,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可供游客参观体验其采摘和制作过程、参与现场体验和研学教育。



 福州评话

02

       福州评话是用福州方言说表、并由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独特的传统说书形式,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是福州方言艺术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在中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之称。2006年,福州评话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技艺有多处传习所、茶馆等固定演出场所,并以“书场+茶摊”的模式将百年古厝变身曲艺书场,除了在茶馆内演出,福州评话也走进福州各大历史文化街区表演,定期面向市民游客开展免费评话演出活动,惠及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十数万人,是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旅游新名片。

供图:陈暖

 闽剧

03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剧种,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2006年,闽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技艺相关保护单位不仅建有拥有剧场、排练厅、多功能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固定演出场所,串联在旅游线路中,游客可以参观景点后,进入剧场观看非遗闽剧精品剧目,同时,将经典闽剧折子戏引入福州市各大景区开展展示展演活动,将林则徐、沈鹊应等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故事融入闽剧,在实地实景中讲述景区故事,通过沉浸式演绎、现场讲解、戏服体验、唱腔欣赏等多方面互动交流,站式感受非遗闽剧魅力。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04

       脱胎漆器是福州三宝之一,有200多年历史。其制作方法独特:采用布坯或木坯,经上灰、打磨、操饰、黑推光、色推光等工序后,再用彩漆晕金、锦纹、朱漆描金、台花嵌螺钿等技法加以装饰,最终制作完成。这样制成的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装饰精巧细腻,色泽光亮绚丽,有独特浓厚的地方特色。脱胎漆器在国际各种博览会、展览会上屡获金牌,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技艺建有福州脱胎漆器工艺品展厅、漆器制作中心,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承接漆艺非遗研学活动,游客可参观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工艺现场制作展示以及参与漆艺漂漆扇、漆珠磨显、漆珠编绳等手作项目,还可获得实践证书。

 咏春拳

05

         咏春拳是一门制止侵袭的中国传统武术,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在传播中华武术优秀文化、推动两岸三地特别是闽台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14年,咏春拳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该项目保护单位福建传统詠春拳(海峡)文化发展中心依托三坊七巷5A级景区,有展示传习场所约1600平方米,展馆开设游客体验詠春拳三星桩,木人桩,沙包,短棍,长棍等活动内容,提供研学服务,传承人定期在展馆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宣传展示展演等活动。


供图:黄立新

 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


06

      “佛跳墙"是福建福州独具地方特色的一道名肴,又称福寿全、坛烧八宝,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名肴,也是坛煨菜肴的代表。2008年,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跳墙"制作时选取山珍海味,先以十几道工序进行初步加工,再根据不同原料的性质和特点,将它们依次装进绍兴酒坛里用微火煨制而成。佛跳墙制作技艺在距今一百多年的清光绪年间创制,该技艺保护单位建有佛跳墙展示馆、闽菜博物馆,长期开展各类传承培训和活动,同时依托三坊七巷景区、上下杭、梁厝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体验、研学、销售等服务,发挥非遗集聚、传播效应。

供图:周秀英

 畲族服饰


07

        畲族服饰主要体现在女性服饰上。畲族自古以女性尊贵而世代相传把女性视为皇家公主、风凰象征,因而服装以凤为线条、饰物和以凤为基调而抽象展开,头饰吏以凤凰的整体轮廓科学地装点,全身上下处处体现凤凰吉祥之意,故称“凤凰装"。2008年,畲族服饰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省畲家妇女畲族服饰特色显著,并因地域、婚姻状态而纷呈异彩。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随地域不同略有差异。罗源县文化馆建有竹里村畲族传统服饰传承保护基地,面积300平方米,定期在传承基地内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

 福州木雕(闽侯)

08

        福州木雕是福建省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源于唐宋时期的寺庙建筑和神像雕刻,题材丰富,表现广泛,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造型简练,神态逼真;古色古香、淡雅淳朴;适合用于建筑装饰、家居摆设,欣赏把玩,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意韵和朴实无华的文儒品味。闽侯木雕制作技艺项目于2022年入选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该技艺目前具有非遗传承示范基地、非遗展馆,除常规陈列外,还设有古典家具和木雕等生产区域,可提供参观、手工体验、研学交流等项目,深受市民游客、海峡两岸青年和国内高校大学生欢迎。

 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

09

       肉燕是福州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民间家宴,“太平燕”是必备的菜肴。“同利肉燕老铺”是福州制作肉燕皮、烹制“太平燕"的著名老店。于清光绪二年(1876)创办,已历经四代经营。2007年,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活动点位于5A景区三坊七巷南后街98号,定期开展有肉燕制作技艺展示活动,并且在高校、社区等地开展研学,同利肉燕制作技艺开展线上线下售卖,使参观的市民游客都可以体验到技艺的特色。

 十番音乐(连江)

10

        连江县十番音乐是福建十番音乐的一个流派,具有四百多年传承历史。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曲调悠扬动听,至今使用古老、独特、具有鲜明音色特征的乐器,如北魏壁画及石刻中常见的竖吹“逗管”,音色明亮而富于节奏变化的笛子,椰壳作琴筒、梧桐板为琴面的“椰胡”,打击乐器“狼串”,大小不一、音高不同、乐音清脆透亮的“云锣”等等。2006年,十番音乐(连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江县十番音乐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乐器组合、演奏技巧、演奏形式、演奏曲目、传承方法等古乐特色,被誉为“和色雅韵,华夏正声",荣获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十番古乐)”称号。该项目建有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传承人定期在工坊内进行实践展示传承活动,市民游客皆可参与欣赏、体验。

        



附件:第一批福建省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
  


                                              
                     *部分文字转自“福建省艺术馆”微信公众号、福州文化云